時間:2025-06-18 來源:武漢市法學會 責任編輯:陳聰
婚姻家庭關系和諧穩定是社會治理的基石。近年來,武漢市法學會立足基層治理需求,攜手市婦聯引入法學專家智力資源,在維護婦女兒童權益、化解家庭矛盾糾紛領域構建“婦聯組織+專業法律力量”協同服務模式,取得良好成效。人民網、新華網、《民主與法制》周刊等媒體多次報道武漢市婦聯糾紛化解經驗。
一、平臺共建:構建“法律+心理”雙維服務體系
2024年,市法學會和市婦聯聯合設立“幸福家”基層服務站,特邀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研究中心主任、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徐智華,市檢察院四級高級檢察官趙花蕊擔任駐站法律咨詢專家,提供法律咨詢、協助處理法律事務,并為市婦聯“幸福家”項目提供法律指導,構建起“線上+線下”一體化服務網絡。
一是民生服務直達基層。依托全市婦聯工作網絡,通過“幸福家”婚姻家庭調適服務項目,深入社區家庭開展矛盾隱患排查化解,將法律咨詢、維權關愛等服務直接送到婦女兒童身邊。二是專家提供專業支撐。通過“法律門診”形式為婦聯調解工作提供法律咨詢、信訪研判、權益分析等服務。三是心理服務同步介入。聯合心理咨詢師團隊,對涉及家暴、撫養權糾紛等案件同步開展心理疏導。
此模式實現了“矛盾根源治理”與“法律權益保障”的有機結合。據統計,自基層服務站運行以來已累計接待咨詢427件次,矛盾調解成功率達89%,其中涉法類問題解決效率提升40%。
二、機制創新:“五心服務”工作法的協同實踐
在基層服務中,市婦聯聯合法學專家提煉出“五心服務”工作準則,即錨定維權目標,堅定為婦女兒童提供法律幫助的決心;傾聽訴求表達,開展家訪式溝通的耐心;識別法律需求,精準定位爭議焦點的細心;提供解決方案,形成 “資源+法律” 復合解決問題的熱心;以及跟進權益維護,開展定期回訪的悉心,
不斷通過角色分工與專業互補提升服務效能。
通過“五心服務”工作法,婚姻家庭矛盾糾紛調解取得一定成效。如武昌區某離婚糾紛案例:婦聯工作人員通過三次家訪掌握當事人被家暴證據,法律專家同步開展法律幫助,最終不僅幫助當事人獲得離婚損害賠償,還聯合“幸福家”心理咨詢師為其子女開展心理干預,實現“法律維權+心理修復”的雙重救助。
三、專業賦能:矛盾調解中的法理情融合實踐
市婦聯與法學會專家建立“調解—研判—培訓”三位一體工作機制,將專業力量深度融入婚姻家庭治理:
一是疑難案件聯合調解機制。針對涉房產分割、跨國婚姻等復雜案件,實行“婦聯干部主持調解+法學專家現場指導”模式。如一對夫妻因財產分割問題產生激烈矛盾,法律專家找準癥結點和平衡點,通過介紹相關法律法規和類似案例,婦聯干部則從親情修復角度開展說服工作,最終幫助他們達成和解協議,實現了案結事了人和。二是婚姻家庭法律風險評估體系。共同研發建立婚姻家庭矛盾隱患排查化解分級分類管理制度。細化6項重點排查內容,按“紅橙黃藍”“四大類十七項”風險等級管理。建立臺賬登記等制度規范管理,全面走訪婦女群眾。三是基層工作者賦能計劃。除直接提供法律服務外,邀請法學會專家為全市婦聯系統家事調解員進行專業培訓,講授《婦女權益保障法》《反家庭暴力法》等實務要點,婦聯干部分享基層調解技巧。去年至今培訓400余人次,不斷提升基層婦干在調解婚姻家庭矛盾中的專業素養和能力。
四、實踐成效:從個案調解到治理范式升級
目前,“幸福家”基層服務站已在市婦聯維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領域生根開花,協同服務模式已形成可復制的工作經驗。
從最初探索就近就便提供婚姻家庭關系調適入手,逐漸發展為集家門口的維權、家門口的就業、家門口的家庭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平臺,從個案調解到助力基層治理,拓展了婦聯組織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渠道,有效地服務武漢高質量發展,不斷提升婦女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數據顯示,2024年全市婚姻家庭矛盾糾紛受理中經專業調解達成和解的案件自動履行率達92%。
矛盾糾紛有效化解不僅是法律問題的處置,更是社會治理的基礎工程。武漢市法學會將繼續秉持“專業引領+人文關懷”的工作理念,攜手市婦聯等有關部門共同織密群眾權益保護網,為打造平安穩定的基層治理新格局貢獻智慧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