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日本高清.com_中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_日韩美女一级毛片_a级精品九九九大片免费看

郵件系統:
用戶名: 密碼:
2025年07月26日 星期六
2025年07月26日 星期六
位置: 首頁 》區域法治論壇
第二十九屆全國副省級城市法治論壇綜述

時間:2017-11-17   來源:  責任編輯:att2014

  編者按

  8月16日,第29屆“全國副省級城市法治論壇”在長春南湖賓館舉行。本次論壇的主題是“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生院教授熊秋紅作題為《司法體制改革推進及展望》的主旨報告。論壇交流設3個單元,單元議題分別是新時期訴訟體制改革的理論思考、新時期司法機關職能的思考和新時期審判實踐工作的思考。吉林大學理論法學研究中心錢大軍、吉林大學法學院畢清輝、成都市法院周磊等12名專家學者圍繞論壇的主題和單元議題作了報告。東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院長尹奎杰、長春理工大學副校長赫然、吉林大學法學院教授閔春雷作了點評。長春市法學會歸納整理了1個主旨報告、12個論壇交流報告的要點和3名點評人的意見,形成了論壇綜述,本網摘要發表。

  一、主旨發言:司法改革的推進及展望

  2017年是我國司法改革“決戰之年”,是我國法治轉型關鍵期。最高人民法院司改辦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熊秋紅教授為本屆論壇作了題為《司法改革的推進及展望》主旨發言。熊秋紅教授依次介紹了全國法院系統司法體制改革推進情況、司法體制改革督查工作、科技助力司法體制改革、司法體制改革成效以及司法體制改革未來展望五部分內容。指出,截至2017年6月底,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確定的,由最高人民法院主抓的18項改革任務已全部完成,司法體制改革的主體框架基本確立。尤其是在人員改革、機構改革、保障司法權獨立行使、推進司法民主與便民、完善管轄與審級制度、推進審判方式改革、提高司法效率和推進訴訟誠信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和重大突破,形成了以司改抓落實的良性工作機制。截至2017年5月19日,全國31家高院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法院實現了電子卷宗數據的匯聚管理,智能化辦案得到大力推廣,如開發裁判文書智能校對系統、庭審語音轉化系統、同案不同判預警系統等,在提升訴訟效率上起到了積極作用。司法體制改革的成效體現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法官隊伍結構優化;二是審判質效明顯提升;三是司法公信力顯著提升。在對未來司法體制改革的展望中,熊秋紅教授強調:要集中解決司法改革推進過程中的制約性、瓶頸性問題;完善配套措施、加強改革的系統性、聯動性;繼續開展智能法院建設、充分發揮智能化平臺效能;總結創新經驗,推廣成功案例;推動相關法律修改,鞏固改革成效。

  二、新時期訴訟體制改革的理論思考

  訴訟體制改革中的理論問題,是各項改革措施正當性的前提,也是將改革成果扎根于實踐的基石。吉林大學理論法學研究中心錢大軍教授詳盡闡釋了以審判為中心的司法觀及其實踐要求。他指出,司法觀是對司法活動的應然認識,主要取決于司法功能的設定。我國司法改革瓶頸在于在諸多司法觀之間游移不定。鑒于中國國情,應當堅持以審判為中心的司法觀。其特質在于,其一,司法制度重心始終在于審判。其二,強調法院在公檢法三機關中的中心地位。其三,審判并非司法的全部。以審判為中心的司法觀的實踐觀念轉向,在于強調從司法工具主義走向司法自治,從“政策實施型司法”轉向“糾紛解決型司法”。

  西安市中級人民法院李娟庭長審視了審判中心視角下的刑事被告人合法權益保護問題。她指出,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要求在指控和辯護之間確立中立裁判地位,確保庭審在查明案件事實的基礎上,通過合法程序和公正審判來實現個案公正。在以審判為中心的制度背景下,對被告人合法權益保護可以從三方面予以推進:一是完善審前程序。偵查機關應注重提升輕罪案件偵查效率、引入檢察機關指導偵查模式,完善對強制措施和偵查措施司法監督。檢察機關應強化審查起訴階段的監督職能、優化起訴職能。二是實現庭審中心主義。落實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完善證人、鑒證人出庭作證制度以及雙套卷宗制度。三是完善審理制度。加強一審制度建設,規范法庭調查程序,完善庭審辯論規則和當庭宣判制度。發揮二審程序、審判監督程序監督糾錯功能,保障一審審理對案件事實獨立審查,對證據材料自主運用。

  青島市嶗山區人民檢察院陳琳檢察官對審判中心背景下的檢察關系進行了反思。她認為,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關鍵要構建新型檢警關系。實務中檢警關系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公安機關不能有效收集證據;偵查過程輕程序、重結果;檢察機關不能對公安機關偵查活動全部掌握,立案監督多為被動監督等等。構建新型檢警關系的對策在于:其一,提高辦理刑事案件質效工作,聽取檢察機關意見;其二,建立檢察機關對刑事偵查活動常態化監督機制;其三,建立值班檢察官違法行使職權行為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

  東北財經大學法學院劉景綦就法官責任制中的若干問題發表觀點。指出,隨著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法官責任制應逐步完善。法官責任制的概念應界定為:納入法官員額被任命的法官,在任職期間因其行為違反法律規定和法官職業道德,而依法由法定機構根據法律規定和法律職業道德對當事法官進行責任認定和追究的一種制度。該概念包含以下幾點內容:首先,法官責任制約束的對象是法官;第二,法官責任制僅僅約束法官任職期間行為;第三,法官責任制的核心是認定依據;第四,法官責任制是一個動態的制度。法官責任制的法理基礎是“權責統一”和“司法公正”。法官責任的構成要件應包括法官在審判工作中,故意違反法律法規、因重大過失導致裁判錯誤并造成嚴重后果以及違反職業道德和紀律。我國的法官責任制應從認定主體和追責程序兩方面來進行完善。應保證法官懲戒委員會的相對獨立性,不應賦予人大及其常委會法外的“法官懲戒權”。追究法官責任應遵循基本程序。

  東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院長尹奎杰教授對上述發言進行了點評,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解決司法公正問題,是中國特色司法體制的體系問題。司法改革所面對的首要問題是厘清司法是什么?改革什么?司法責任到底是什么責任?司法改革的進路有兩種模式:一是理論研究先行,再轉向實踐落實;二是在理論探索的同時推進實踐。當代中國的司法改革應當選擇后一種進路,是一種實踐中的理性。在審判中心視角下的刑事被告人合法權益保護問題中,李娟庭長需要區分實體性權利和程序性權利,再分別從公安機關和檢察機關的視角作出回應。陳琳檢察官對審判中心背景下的檢警關系反思,核心在應然層面上界定檢警關系以及該如何定位。在實現由檢察引導偵查的對策研究中,如何使檢察機關走到偵查機關前面去進行有效的引導,這是非常好的問題,需要進一步的思考。落實法官責任制的目的是讓審理者裁判,讓裁判者負責。在研究法官的責任時,需要將職務性責任和公務身份性責任進行區分。責任不僅要定性,還要列舉,還應關注同案不同判所產生的責任認定問題。

  三、新時期司法機關職能的思考

  對新時期司法職能的反思與重構,如車之雙輪、鳥之兩翼,推動著司法改革的順利進行。吉林大學法學院畢清輝博士就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與司法體制銜接問題進行了深入闡述。他指出,當前司法體制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監察體制改革應當尊重司法規律,注重與司法體制的協調銜接。決策機構應當高度重視監察體制改革與司法體制改革在制度設計上存在的結構性斷層問題,并從體制改革層面整治原紀檢監察機關與司法機關在過去協作反腐表現出的體制性、機制性頑疾,明確監察權的權力性質,正確處理國家監察機關與司法機關、紀檢監察機關的關系。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與司法體制有效銜接的路徑主要有:監察體制改革應堅持法治化原則,將改革全部節點納入法治化軌道;從系統論的視角把監察體制改革和司法體制改革作為一個整體推進落實,防止出現制度斷層;通過體制改革化解改革前反腐辦案中的歷史頑疾,堅決摒棄偵查中心主義的辦案模式。

  南京市玄武區人民檢察院張前檢察官對傳統的檢警關系進行了反思。她認為,“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的檢警關系,理論上既能夠提高刑事案件效率,又能有效保障人權,但在司法實踐中,檢警關系存在配合有余、制約不足問題。應當從制約偵查權、引導偵查活動、加強監督力度三個方面完善檢警關系。

  武漢市人民檢察院羅永新檢察官對當前偵辯關系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當前偵辯關系仍處于警惕、防范、對立、緊張狀態。基于共同的法治信仰和法治追求,偵辯關系應當是相互信任和相互制衡的關系。構建新型的偵辯關系,應當切實保障律師在偵查階段的合法權益,探索實行偵查訊問律師在場制度,建立雙向證據開示、執業行為相互評價和律師信用公開等相關制度規范。

  廣州市天河區人民法院曹虎法官以域外辯訴交易制度為參考,采用實證的研究方法,對刑事速裁程序進行了細致分析和思考。他對比北京市、上海市、廣東省G市刑事速裁程序的模式,選取廣東省G市Y區基層法院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指出,刑事速裁程序和辯訴交易制度是在不同刑法語境下的刑事案件解決機制。辯訴交易制度在域外已被廣泛應用并已運行多年,我國的刑事速裁程序還處于探索階段,在試點運行中存在動力不足、權利救濟途徑缺失、值班律師缺位等問題。對此,借鑒辯訴交易制度便宜精神,從構建法定刑事速裁程序、設立前置和變更程序、拓展適用范圍、設置多元啟動模式、完善法律幫助機制等方面對刑事速裁程序進行系統完善。

  長春理工大學副校長赫然教授對上述發言進行了點評,指出,新時期對司法機關職能的思考,首先要明確新時期這個時間指向。對于司法體制改革的研究,應回歸問題的原點。司法是什么?司法的功能是什么?這是基本的理論問題。以上發言都觸及到了司法改革本質問題,具有明顯的實踐指向。特別是張前檢察官的發言,用事實和數據來說明具體問題,突顯了法律實證主義價值。畢清輝博士的落腳點很好,就是要回歸到法治原則。全面依法治國要求我們一切具體制度都要在法治軌道上運行,先有法律再有制度推進,才是符合邏輯的。需要注意的是,制度創新需要理論支撐,關于對策的研究,要論證對策的正當性問題。

  四、新時期審判實踐工作的思考

  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對新時期的審判實踐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郭彥以《庭審實質化改革:現狀、問題及展望》為題,對S省C市兩級法院推進的刑事庭審實質化改革試點進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刑事庭審實質化改革是以審判為中心訴訟制度改革的邏輯延伸和內在要求。2015年初,S省C市中級人民法院以刑事庭審實質化為切入點,啟動了改革試點工作,旨在解決庭審虛化問題。庭審實質化改革的主要目標及價值是防止冤假錯案,探索操作規范,重構參與主體權責,為深化司法改革培養人才、儲備人才,為深化司法改革提供經驗和參考。C市中級人民法院在推進庭審實質化改革過程中,從技術層面程序性操作規范和工作機制層面的相應規范兩個方面建立起工作機制。庭審實質化改革試點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效果,但也發現了一些現實緊迫、必須抓緊盡快解決的問題,例如,庭前證言采信問題、庭前會議規范問題、證人出庭問題。他認為,基于刑事庭審實質化改革試點取得的初步成效以及面臨的制約,庭審實質化改革未來趨勢應當注重采取技術化改革方式逐步探索,通過立法消除制度障礙,強化對刑事庭審改革方面司法實務研究,強化對庭審實質化改革相關制約性因素的關注。

  山東建筑大學法學院吳小帥副教授從我國現行輕微刑事案件起訴模式存在的問題進行切入,指出我國現行輕微刑事案件起訴模式存在較為明顯的缺陷,輕微刑事案件中公訴權與自訴權易產生沖突。她認為,公訴轉自訴制度詬病良多,立法預期未能實現,當事人只有在少數法律規定的少數自訴案件中有起訴決定權,這已無法滿足被害人自訴訴求。在我國社會矛盾突出、犯罪趨勢難以遏制、司法資源緊張、糾紛處理方式多元化的今天,建立更加科學有效的輕微刑事案件起訴模式,就要賦予輕微刑事案件中當事人的實體處分權,確立自訴權優先原則,嘗試引入民事訴訟處理程序,建立案件訴前合意機制;不斷完善被害人有證據證明的輕微刑事案件的法律救濟機制,建立輕微刑事案件被害人自訴權告知制度;強化檢察機關對于輕微刑事案件的立案監督,努力構建公訴與自訴制度銜接機制,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自訴擔當制度。

  深圳市市場和質量監督管理委員會石珍從錯案追究制的現實構造出發對法官責任制問題進行了深入剖析,指出,在構建法官責任終身制的過程中,各地先后試行了一系列規范,法官責任終身制在責任主體身份、責任主觀過錯、責任客觀對象、責任豁免事項、責任追究程序、決定主體等方面仍存在極大的差異化規定。從實踐來看,法官責任終身制存在制度不夠公開、責任性質不夠明確、去行政化不夠徹底、責任分配不夠重視等頑疾。未來的法官責任終身制必須提高規范效力層級,規范文件由省級人大及其常委會來制定,試行文件由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主導;限縮追責主體,構建由省級統籌的專業的法官責任懲戒委員會;厘清責任范圍,采取“違法行為”“案件結果”“危害后果”的組合方案;細化調查程序,嚴格責任追究程序;規范責任結果,強化審判團隊負責人責任。

  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向夏廳法官系統分析了庭審實質化改良問題。他認為,庭審實質化是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的核心內容,必須確保“事實證據調查在法庭,定罪量刑辯論在法庭,裁判結果形成于法庭”。在法庭調查環節,落實控訴機關指控職責,確保法院消極、中立地位;完善舉證規則,充分保障被告人的質證權,合理把握證人出庭標準,落實關鍵證人出庭作證制度;加強法官專業化、職業化建設,提升當庭認證的能力。在法庭辯論環節,建立完備的刑事辯護準入制度,進一步完善我國的法律援助制度,擴大援助的范圍,健全考核機制,加強職業保障。在法庭裁判環節,遵循司法親歷性,嚴格排斥“審者不判,判者不審”現象;在法院內部,全面改革庭、院長文書簽發制度和審委會制度,實現二者功能轉化;在法院外部,廢除人大個案監督權與政法委個案協調權。

  吉林大學法學院閔春雷教授對上述發言進行了點評,指出,郭彥院長對庭審實質化研究很有價值。其運用不理想的背后制度原因有待進一步探討。向夏廳法官對庭審實質化研究是從應然層面上展開,著重于訴訟法理的研討。尤其是以問題作為切入點,是非常可取的研究思路。吳小帥副教授通過比較法學的研究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值得贊賞。存在的問題是缺乏實證分析。石珍的研究需要先交代清楚何為“錢穆制度陷阱”。同時,司法責任制不僅僅體現為消極責任,更重要的是其積極責任?!胺ü俚呢熑沃撇粦切问缴系呢熑巍边@個觀點很好,可以再進行深化。強調,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根本是回歸訴訟規律,所有的改革都不能脫離刑事訴訟法的框架。改革就是要直面實踐中的難題,把改革與工作任務切實有效結合起來,更好體現訴訟本質,服務司法實踐。

  綜上所述,本屆論壇充分探討了新時期司法改革背景之下的理論熱點與實踐難題,既有學界的關切,也有實務回應與經驗探討。在如何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檢警關系新形態、完善法官責任制、落實庭審實質化等問題上達成了共識。

  通過本屆論壇,可以得出如下幾點啟示:第一,注重基礎理論研究。對任何制度的研討都應以制度本身作為前提,只有充分揭示出該制度的內涵與外延,才能夠使后續的論證落在實處,更具說服力;第二,堅持問題導向,做符合中國國情的研究。旨在解決實踐難題的改革,才是具有正當性的改革,符合中國國情的改革,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改革;第三,鼓勵實證研究,做到用數據說話。實證研究能夠為改革提供經驗支持,也是對改革成果最有效的檢驗。同時,實證研究還可以最直觀的反應實踐中存在的問題;第四,實現改革與實踐的有效結合與良性互動。改革源于實踐,實踐推動改革。二者應密切聯系,在相互助力中共同前行。

全文
搜索

關注
微信

關注官方微信

關注
微博

關注官方微博

網絡
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