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日本高清.com_中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_日韩美女一级毛片_a级精品九九九大片免费看

郵件系統:
用戶名: 密碼:
2025年07月27日 星期日
2025年07月27日 星期日
位置: 首頁 》區域法治論壇
第九屆法治湖北論壇綜述

時間:2017-12-08   來源:  責任編輯:att2014

  2017年11月22日,由湖北省法學會主辦的第九屆法治湖北論壇在武漢召開。論壇主題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法治保障研究”,論壇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法治保障的基礎理論、重點問題以及支撐制度等三大板塊展開,既有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局性、前瞻性、基礎性法治問題研究,也有黨委、政府關心,社會各界關注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財稅制度、產權制度、生態環保制度、振興實體經濟等重點、難點、熱點問題研究,還有執法司法機關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依法處置僵尸企業等相關對策研究。涉及范圍廣泛,研究問題務實,有很強的理論價值和實際指導意義。現將論壇的主要觀點綜述如下: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法治保障的基礎理論

  經濟新常態下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在于制度創新,制度創新的關鍵則在于法治保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什么需要法治以及需要什么樣的法治,亟需運用法律智慧廓清和界定。

  武漢大學法學院孫晉教授、鐘原博士等分析指出,就我國現階段的國情來看,供給側方面的問題盡管集中體現為供給與需求的結構性扭曲,或者說是供給與需求的脫節,但其根本原因是政府干預與市場機制組合效應發揮不夠,特別是一些地方和領域調控中偏于產業政策而非競爭政策,產業結構不合理問題逐步浮現,在一些領域甚至出現市場和政府的雙重失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任務是強化市場調節機制和優化政府干預,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法治路徑,最終應落腳在如何通過法律來規制和指引國家調節上,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真正做到“法無禁止即可為,法無授權不可為”。他們建議,應將以競爭法為主要內容的市場規制法,作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法律保障,國家投資經營活動,尤其是國有企業的生產經營行為也應符合市場規制法的相關要求,加強制度審查,堅持法律先行,防止市場競爭機制遭到扭曲和破壞。

  來自基層的學者夏茜、阮建新等提出,法治與供給側改革之間本質上是對立統一的矛盾體,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亟需法治的保障和助力。他們指出,突破原有阻礙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和制度客觀上需要“變法”,新的政府與市場關系需要用法律關系來固化,預防和降低經濟風險需要借助法律的指導性和可預期性,“三去一降一補”五項任務的完成需要借助法治的強制力。他們建議,必須高度重視并充分發揮法治在推動供給側改革中的激勵創新作用,加快完善產權制度體系,運用法治激發企業家精神,推動供給側改革大背景下企業的自主創新。深化競爭有序的市場經營制度改革,構建有利于市場機制運營的法治基礎,強化市場主體的自主地位,運用法治維護市場主體的平等地位,完善公平的市場準入制度,節約市場交易成本。以法治凝聚供給側改革的共識,運用包含公平、正義、自由、民主、人權、秩序等多重價值的法治為視角來解讀當前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盡可能的形成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共識。

  宜昌猇亭區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楊青山,十堰市茅箭區委黨校教育長蘇樹林等則分別圍繞長江沿線生態工業發展、十堰產業轉型升級發展進行樣本分析,認為在由需求側經濟向供給側經濟轉向發力的過程中,應當充分發揮法治權威性、可預期、公信力強等制度優勢,強化法治引領地方經濟發展的指揮棒作用,從培育生態法治理念、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加強立法頂層設計、完善執法體制機制、加大執法力度、加強依法治理、加強法治宣傳引導、提升違法成本等方面助推供給側經濟結構調整升級。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法治保障的重點問題

  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深入推進改革進程的重要方法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農業供給側改革、產權制度、財稅制度、生態環保制度以及振興實體經濟等重點問題,受到論壇的充分關注。

  湖北大學政法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蔡科云、隨州市檢察院副檢察長黃煥舉等認為,推進農村供給側改革,實現農業供給側“保障有效供給,提升農業發展新境界”的改革目標,政府應有所為。他們建議,要高度重視農業經營主體的法律地位,優化統一的市場環境,提高農產品質量,維護農業生態環境資源,防止對農業經濟的過度干預。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上,注重在法律軌道上創新思路,尊重家庭農場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歷史慣性,以及各地“以試點、靠政策”推進的實踐基礎。蔡科云副教授等建議將家庭農場納入國家制度化軌道,參照《個體工商戶條例》的立法路徑,由國務院以行政法規形式進行《家庭農場條例》的實體立法。家庭農場宜與合伙農場、公司農場進行主體區分,回應家庭農場“生產的家庭化”“經營的商業化”特征,進行“產權、登記、雇傭、農地使用、金融支持、政府監管”方面的精準制度供給。

  華中師范大學王朋威、李秋陽等學者提出,盤活農村土地產權,是農村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內容,也是產權制度變革的重要內容。針對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農地制度改革過程中一些地方出現的侵損農民權益的行為,如政府強制經營權流轉、干涉農民生產經營、干涉土地流轉價格、政府信息服務能力弱、產權管理服務職能不健全等問題。他們建議,強化政府產權保護意識,明確政府角色定位、完善土地流轉市場建設。同時,針對一些地方出現的農村土地所有權主體虛化問題,在不改變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基礎上,依法明確農村土地產權性質,完善土地經營權權能,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實現規?;洜I,提高農業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同時依法規制一些地方政府以“公共利益”名義所進行的隨意征收、征用行為。

  武漢大學法學院馮鐵拴博士、利川市國稅局喻佳等認為,簡并稅制是因應供給側改革的重要理念與手段,也是降成本的重要方法和路徑。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全面落實稅收法定主義原則,依法歸并整合稅制上重復征稅的各類稅項。同時建議,要更多關注供給端問題,通過設置不同的稅費結構、征收環節和稅費水平,影響到生產活動的各個環節,對要素稟賦施加影響,并最終影響全社會的資源配置效率。如,推行建立環境保護稅以支持化解過剩產能的工作的推進,采取對高污染、高能耗的產品征收消費稅等措施,限制產品生產,改善產品供給結構;通過制定支持節能環保、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促進社會資源向高新技術產業流入;通過征管改革,加快實現從量計征到從價計征的過渡,用從價定率的優點來彌補從量定額的缺點,減輕企業納稅成本,持續釋放經濟發展的內在活力與動力。

  ??悼h檢察院檢察長馬力等專家強調,格外重視生態安全、維護穩定的生態系統良性循環是供給側改革的應然之意、題中之義。他們以漢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為例,建議完善公眾參與機制、信息交流共享機制、環境公益訴訟機制、部門聯動機制、河長制和刑法保護機制,強化考核制問責方式,以實際情況下河湖存在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差異化績效考核,考核結果應成為地方黨政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嚴肅執紀問責,確保生態系統良性運轉。

  振興實體經濟、推動經濟結構“脫虛向實”,法治能夠有哪些作為。黃石市西塞山區檢察院檢察長王晶等專家認為,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的擠壓加大、實體經濟運營成本剛性上漲、實體經濟內生發展動力不足、體制機制制約依然嚴重以及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要素方面的市場化改革不完善等是制約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振興實體經濟的法治需求主要包括創造穩定有序發展環境的需求、引領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需求、幫扶涉訴企業的需求、優化融資環境的需求和幫助企業防控法律風險的需求,執法司法機關應重點從這幾個方面著手加強法治應對。還有學者從振興實體經濟中的維穩路徑、房地產行業去庫存的法律策略和非公有制企業刑事法律風險的防范等具體視角,提出供給側改革中要始終注重運用法治理念和方式,依法打擊違法行為,慎用強制措施,增強執法司法機關與企業互動,完善各方定期交流制度,做實風險防控機制等相關建議。

  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法治保障的支撐制度

  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經濟體系以外其他方面的制度供給,特別是加強和優化執法司法機關的支撐保障性制度供給,受到與會專家學者的高度認同。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治發展與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徐漢明教授、魏怡然博士等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司法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法清理僵尸企業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首要任務,需要通過司法保障積極審慎地加以治理,設立破產企業的分類治理標準、銜接好民事執行程序向破產程序的轉化渠道、建立專門的破產案件審判機制,這些都是重要的制度選項。依法保護知識產權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建議推動知識產權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三審合一”改革、促進知識產權司法與行政保護的有機銜接促進知識產權司法與行政保護的有機銜接、探索互聯網知識產權協作保護機制,提高保護的效率和力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司法保障,需要堅持公平原則、維護平等原則和貫徹誠信原則,整體提高司法服務能力。來自省市法院系統的多名法官則就提高司法服務能力進行了延伸闡述,他們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高效、公平、穩定的法律秩序,必須著力破解涉法涉訴信訪中的重復訪痼疾,確保利益預期能夠在法律的軌道上運行,建議變信訪為約訪,堅持標本兼治、疏堵結合,維護司法權威。他們還建議,要著眼解決基層法院司法能動不夠的問題,發揮鄉土調解的優勢,整合自治權、行政權與司法權,推動基層治理有序化,服務供給側改革。

  宜昌市西陵區檢察院檢察長陳楊林等專家認為,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執法司法機關應當堅守底線,但司法,尤其是刑事司法,應當保持謙抑和克制,對改革的失誤,必須有適度的寬容,具體而言,享有刑事司法權的國家機關和個人,在刑事追訴過程中應當克制和謙抑,刑事立案應當審慎、刑事偵查應當克制、審前羈押應當必要、刑事起訴應當謹慎、刑事審判應當寬和、刑事執行應當宥恕,做到刑民分界,禁止用刑事手段插手民事和經濟糾紛,謹慎適用“口袋罪名”。

  漢川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曾耀華、宜都市檢察院檢察長鄭斌等專家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一種思維導向,不僅僅著眼于經濟新常態,更是一種全局性的指導理念。就基層綜治委職能而言,可以借鑒經濟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實施社會治理體系的供給側改革,正確處理好政府、市場和社會之間的關系,構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將更有利于促進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供給與需求的高效對接。就基層檢察機關職能而言,供給側改革理念同樣可以用于指導檢察工作的開展,運用供給側思維改善檢察權的運行和配置,通過諸如遴選員額制檢察官、提升檢察信息化、強化對不同所有制經濟的保護等一系列舉措來延伸、擴充、優化檢察職能的發揮,提高優質司法資源的供給能力。

  還有學者著眼政府監管、審計監督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制度保障效能發揮,建議進一步推進政府執法部門加強執法聯動、健全信息公開、健全督查機制、健全整改機制、強化政府執行力。

全文
搜索

關注
微信

關注官方微信

關注
微博

關注官方微博

網絡
信箱